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一天!
记不清多少次尝试学习游泳后🏊,今天终于学会游泳了。喜大普奔!回想整个过程,好像就是量变 → 质变的过程,通过不断练习琢磨,然后原地开窍似的,前一天还不会换气,今天就会了。
回家冲凉的时候,不禁想到几个有趣的问题:
- 为什么有些技能比如游泳,骑自行车永远不可能通过看书学会?
- 为什么也是这类技能学会了就不会unlearn? 而知识一阵不用就会忘却?
- 如何像学习技能一样学习知识从而达到不易忘却的目的?
一番研究之后(问chatgpt,ai时代属于好奇的人!),有了答案。原来人有两大记忆系统:
记忆类型 | 储存内容 | 大脑结构 | 典型例子 | 遗忘特点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陈述性(Declarative) | 可用语言表达的事实、概念;知道 “what” | 海马体 + 大脑皮层 | “水有浮力”、“自行车的平衡原理” | 易受干扰;若不复习会快速遗忘 |
程序性(Procedural) | 技巧、动作序列;知道 “how” | 小脑 + 基底节 + 运动皮层 | “游泳时手脚如何配合”、“骑自行车时如何保持平衡” | 一旦巩固后极难彻底丢失 |
陈述性靠符号化、逻辑链,而程序性靠感觉-运动回路的重塑(肌肉记忆、本体感觉)。
这个发现就像一把钥匙,为我打开了理解那三个问题的大门。
1. 为什么游泳、骑车这类技能,不可能通过看书学会? #
这是程序性记忆的力量。它像是身体“悟”出来的,而非头脑“记”下来的。游泳时,你需要感受水的浮力和阻力,协调四肢的动作,调整呼吸的节奏;骑自行车时,你需要实时感知身体的细微倾斜,并通过调整车把和身体重心来维持平衡。这些都不是抽象的文字或逻辑能够完全传递的。
学游泳的时候,你可以读100遍“手划水时手臂成S形轨迹”,却在水里完全抓不到感觉。而真正能学会的时刻,往往是在某次下水的“顿悟”之后 —— 身体记住了那种姿势带来的浮力和推进感,从此不会再忘。这背后是神经系统内部连接模式的改变和固化,书本无法为你塑造这些神经连接。
2. 为什么这类技能一旦学会就不会unlearn,而知识却容易忘记? #
这就要对比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的耐用度了。
程序性记忆: #
深度编码与自动化:程序性记忆是通过大量重复练习,在小脑、基底节等脑区深深刻录下来的。一旦形成,这些技能就高度自动化,几乎不需要意识的太多参与。就像你学会骑车后,可以边骑边想事情,身体会自动完成平衡和前进的动作。
非语言特性:很多程序性记忆是内隐的,难以用语言完全描述。你可能说不清骑车时具体是如何平衡的,但你的身体知道。这种非语言特性,反而让它不容易受到新知识的干扰。 进化优势:从进化角度看,掌握生存技能(如奔跑、攀爬,延伸到游泳、骑行等)并牢固记住,对于个体生存至关重要,因此大脑进化出了让这类记忆更持久的机制。
陈述性记忆: #
依赖海马体的“中转站”:陈述性记忆的形成初期,高度依赖海马体的整合与巩固。如果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复习和巩固,就可能在从海马体向大脑皮层“长期储存区”迁移的过程中丢失。
易受干扰与衰退:著名的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”告诉我们,陈述性知识在学习后会迅速遗忘,除非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。新的信息会干扰旧的记忆(倒摄干扰),旧的记忆也可能干扰新知识的学习(前摄干扰)。长时间不使用,相关的神经连接也会逐渐减弱。
所以,游泳技能已经内化为你身体的一部分;而书本知识,如果仅仅是“看过”,没有经过深度加工和反复提取,就如同沙滩上建起的城堡,潮水一过(时间流逝或新信息涌入),便可能消失无踪。
3. 如何像学习技能一样学习知识从而达到不易忘却的目的? #
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把学习金融知识变得像学习游泳一样,但我们可以借鉴程序性记忆的某些特点,来让我们的陈述性知识记得更牢、更久:
主动参与,而非被动接收 (Active Recall & Practice Testing):不要只是反复阅读笔记。合上书,试着回忆你学了什么?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。做相关的练习题,模拟考试。这个回忆的动作,就像游泳时每一次划水,都在强化相关的神经连接。
间隔重复,而非临时抱佛脚 (Spaced Repetition):如同游泳不是一天练成,知识的巩固也需要时间。将复习分散到不同的时间点(例如,1天后,3天后,1周后……),而不是一次性死磕。这样更符合大脑的记忆规律。
深度加工,理解内在逻辑 (Elaboration & Feynman Technique):不要满足于记住表面信息。尝试将新知识与你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,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。更进一步,尝试把复杂的概念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听(费曼学习法)。这个过程会迫使你真正理解,而不仅仅是记住。
创造应用场景,学以致用 (Practical Application):知识如果不用,就容易生锈。尽可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。比如学习了编程,就去写真正的程序;学习了经济学,就尝试分析当下的经济现象。这种“做”的过程,能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和鲜活。
调动多感官,丰富编码方式 (Multi-sensory Learning):学习时,可以尝试听、说、读、写、画图等多种方式并用。就像游泳时,你会用到视觉(看方向)、触觉(感受水流)、本体感觉(感知身体姿态)等,多感官的输入能创造更丰富的记忆痕迹。
过度学习,达到自动化 (Overlearning):对于非常核心和重要的知识点,不妨在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再多花一些时间去练习和巩固,达到“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”的程度。这就像游泳熟练后,换气、划水动作都成了下意识的反应。
这次学会游泳的经历,意外地让我对学习本身有了更深的感悟。原来我们的大脑中,并行着如此精妙且各具特色的记忆系统。虽然遗忘是大脑的自我保护过载的正常机制,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,并辅以持之以恒的刻意练习,我们也能让那些珍贵的知识在脑海中停留得更久一些,甚至内化为我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。
P.S. 过两天会写一篇关于Cognitive Load Theory认知负荷理论,是我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。